中國穩步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
新華社記者
“2012年我承包了1500畝地,今年已經擴大到3100多畝。”在老家河北滄州獻縣八章村創辦農場的農民趙俊太說,承包前村民大多只種植一季玉米,現在自己一年兩季種玉米和小麥,玉米畝產量也從不到1000斤提高到1300斤。
“90后”趙俊太曾在石家莊一家工廠工作過,談到回鄉創業的原因,他說,村里人很多都外出打工去了,土地撂荒了不少,覺得不利用起來很可惜,加上這些年國家對農業扶持的力度很大,于是就辭職回來了。
在穩妥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的中國,趙俊太的例子并不鮮見。據農業部統計,截至2014年6月底,中國家庭承包經營耕地流轉面積已達3.8億畝,占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28.8%,比2008年底提高了20個百分點。
最近一段時間,中國的相關政策力度明顯加大,特別是11月下旬中辦、國辦印發《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》,被認為是農村土地集體經營制度的又一次重要突破。
本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,要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,搞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,健全公開規范的土地流轉市場。23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指出,要引導和規范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,發展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。
長期以來,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中國農村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。自1980年代初期推行以來,“包產到戶”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廣大農民獲得了充分的經營自主權,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,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。
然而根據第二次中國農業普查的數據計算,目前平均每個農業生產經營戶只能經營9.1畝耕地,每個農業從業人員只能經營5.2畝耕地,如果扣除物資成本后每畝耕地一年的凈收益按500元計算,一個農業從業人員一年的純收入只有2500元,不如在外打工一個月的收入。
“中國人多地少,戶均耕地規模小,勞動生產率水平較低,隨著農民非農就業收入不斷提高,從事農業的意愿會不斷下降。”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周應恒表示,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。
趙俊太所在的河北滄縣八章村,村支書劉國立向記者介紹,“全村有4900畝土地,趙俊太就承包了一大半,村里很支持這個做法。”由于這兒工廠較多,村民大多務工,“有人承包,土地不會拋荒,糧食也增產了,村民們還能收一些租金,今年一畝地估計有700元”。
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,要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。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,也是農民群眾的自覺選擇。發展適度規模經營,方式多種多樣,要因地制宜,充分發揮基層和群眾首創精神,允許“探索、探索、再探索”。
安徽省當涂縣姑孰鎮靈墟村地處丘陵地帶,全村耕地約2000畝,目前已有20%的土地進行了流轉。村民徐德義一家把11畝地都流轉出去了。他說,現在地流轉出去了,每年可以拿到五六千元流轉費。老人跟我們一起出來,幫著看看孩子。不僅在外打工的生活成本下降了,還可以照顧到老人,真的挺好。
靈墟村村委會主任唐成保認為,土地流轉大戶規模種植有利于實現農業機械化,提高農業快速適應市場的能力,應該大力推廣。目前流轉在農村仍以自發、協商為主,迫切需要建立起規范的流轉制度,在農村搭建平臺,促進流轉有序推廣。
針對土地經營權流轉出現的問題,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也指出,堅持以糧食和農業為主,避免“非糧化”,堅決禁止耕地“非農化”。
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表示,在當前土地流轉過程中要保護農民的承包權,土地是否流轉、價格如何確定、形式如何選擇,應由承包戶自主決定。同時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,切實保護基本農田。
“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對現代農業的規模經營意義重大,但必須以土地用途管制為前提條件。在流轉過程中一定要尊重農民的土地權益,不能改變土地的用途。只有這樣,土地流轉才能健康發展。”鄭風田說。(采寫:周文其、高博、蔡敏、郭鑫)
已收藏!
您可通過新浪首頁(www.sina.com.cn)頂部 “我的收藏”,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。
知道了